{{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古坑咖啡
|Gukeng coffee|曾經是台灣咖啡開端的驕傲,但也必須說「成也古坑,敗也古坑」。 於2007年遭雜誌踢爆進口咖啡混充古坑咖啡銷售,使台灣咖啡蒙上一層陰影,更讓古坑剛栽植的咖啡小農們苦不堪言數年。 直至近年真正的古坑咖啡才再次展露其該有的崢嶸。
位於23.5度北迴歸線附近的雲林縣古坑鄉,無論是濕度、氣候、位置皆與世界知名咖啡產區有許多相似之處。 從清朝開始,就有記載英商將茶葉、咖啡樹苗一併引進台灣培育,但鑑於當時台灣農民技術不發達、且茶葉產區絕大多數無半遮蔭習慣,導致培育極不順遂。 直至今日台灣咖啡仍面的最大困境之一:緯度問題,如果種植於高海拔時會出現凍傷,致使台灣咖啡樹始終無法種植超過1500公尺-2000公尺,海拔過低則容易出現嚴重的病蟲害, 久而久之咖啡樹因茶葉的龐大經濟價值被遺忘。至此仍有許多原始樹苗遺留在台灣南部原始山區…品種來源也隨之無法考證與追蹤。
台灣咖啡開始大量種植需要等到日據時期:二十世紀初,日本人對於咖啡的需求飛速成長,當台灣開始被打造成農業生產重點區域時,咖啡固然也在首要名單中, 同一個時間點將咖啡苗分配至台東卑南、花蓮豐田、雲林古坑、花蓮瑞穗、台東森永、高雄六龜、台灣初鹿…等地,至1942年間,全台種植面積達到全盛狀態近1000公頃之多, 而其中雲林古坑、大尖栽植之咖啡豆尤為其中佼佼者,獲當時日本天皇賞賜「御用咖啡」美名,更年年限定直送天皇、貴族飲用!
來到光復後,全台百廢俱興,唯獨咖啡被認為是奢侈品、非民生必需品,而逐漸被政府、大眾所遺忘, 全台超過半數咖啡園也跟隨著隱沒在原始山林中…僅剩下少數與政府搭配之鄉鎮有計畫性復育與推廣, 其中古坑鄉仍是其中重要咖啡生產中心之一,但隨著台灣進出口貿易開放,取消關稅以及享有全球咖啡進口之趨勢, 直接影響產地小農種植意願與市場價格,台灣咖啡產業正式消失於主流消費市場。
時間來到1991年921大地震發生後,中部山區農民嚴重受損,政府針對各受災鄉鎮提出農村重建、一鄉一特產等計畫,古坑鄉從歷史脈絡中找尋到「咖啡」, 開始積極補助、輔導當地農民復耕咖啡樹苗,並於2003年舉辦第一屆「台灣咖啡節」,結合台灣本土觀光產業興盛、周休二日制度、經濟復甦…等因素, 古坑再次敲響台灣咖啡原鄉的美名與聲勢。但當時台灣咖啡並未有相對應產量應付暴漲的需求,以至於出現大量不肖業者、包裝手法、文字遊戲, 使用進口咖啡豆混充古坑咖啡銷售,古坑咖啡因此逐漸留下負面名聲、難喝…等印象。
但仍有許多在地老莊園,從日據、光復都未曾將咖啡莊園中斷的自產自銷農民,持續守護當地古坑咖啡之尊嚴,堅持提供優質且不斷進步的台灣咖啡, 在台灣本土咖啡的小眾市場中打出名號,甚至近年於各地咖啡競賽屢屢收穫佳績,不論是「青山坪咖啡農場」、「嵩岳咖啡莊園」、「山海觀咖啡」…等,都是當地非常優質的古坑咖啡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