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台灣咖啡興衰史

若要談及台灣咖啡歷史,勢必離不開「古坑」產區,古坑在時間巨輪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無論是興起的推手、衰退背後的影響者皆是古坑。 故事可以從明清時期文字紀錄至近期鄉鎮咖啡活動遍地開花繁景談起。

明清時期-零星摸索種植

最早可推前至1624-1662年,當時少數荷蘭人早已悄悄引進咖啡樹,但僅限於荷蘭人自己飲用,不具有真正的商業價值與推廣意義。 下面敘述是最早可考據的文字紀錄,18世紀清光緒年間台灣開放商港後,英國「德記洋行」來台經商貿易,選擇從馬尼拉引進阿拉比卡品種, 種植區域主要於北部商港附近山區,包括現今新北市海山地區與台北市文山區,但短短三年時間,莊園因一把不明火炬整個燒光, 同時因北部緯度過高栽植過程水土不服,德記洋行因兩個主要原因選擇放棄。

明清時期,咖啡引進台灣

日據時期-天皇御用咖啡

台灣咖啡初展露光芒的起點,日據時期總督府引進巴西阿拉比卡品種,選擇於雲、嘉、南等地設立農事機構培育與教導種植, 試種區域概括台東豐田、花蓮瑞穗、高雄山區、雲林古坑、南投惠蓀…等地。其中又以古坑地區品質最為優良, 當時責任會社於古坑當地進行大面積農業調查,無論是土質、坡度、雨量、日照、氣候皆詳細記錄,並圈選海拔400-700公尺區間為主要栽植範圍, 涵蓋目前桂林村、華山村、樟湖村、荷苞村、大埔村,面積多達60公頃以上。 當中又以大尖山附近栽植之咖啡豆尤為佼佼者,榮獲當時日本天皇賞賜「御用咖啡」美名,更年年限定直送天皇、貴族飲用!
1930年代可說是台灣咖啡的第一個黃金年代,大量銷售至海外遍及世界各地,知名產地不只古坑,還有日本人移民的台東豐田, 成立「木村珈琲株式會社」、「東台灣珈琲株式會社」都是當時知名的咖啡專賣商, 甚至「東台灣珈琲株式會社」更於後期取得841.225甲土地權利經營「日之初珈琲農場」, 其規模之龐大,直至今日仍可以說是台灣咖啡史上最大單一農場種植。

台灣咖啡出口至日本成為御用咖啡

民國初期-棄置咖啡與轉耕作

二戰後,日本官員、企業單位撤回日本後,於台灣留下之農林事業皆由台灣林務局接手監理,戰後期間全球咖啡需求大量下降, 且當時台灣並未有咖啡飲用習慣,咖啡經濟作物價格滑落嚴重,同時林務局將農林事業分配至各縣市政府管理, 而百廢俱興的戰後期,屬於奢侈品與地位象徵之咖啡作物,絕非縣市政府主要推動之項目,市場與政府雙因素影響下, 直接導致超過1/2種植區域荒廢與轉作其他糧食作物。
直至1956年美軍駐台,美國專業人才與嘉義農試所引進夏威夷抗旱及抗咖啡葉鏽病的技術, 才再次使原本幾近荒廢病化的台灣咖啡樹重獲新生,但1960年代,第三世界國家開始成長, 在第一級產業大量豐收的情況下,國際農作價格也隨之大跌,而此時美援也逐步退出台灣, 間接使台灣政府再次對待咖啡產業以「不鼓勵、不限制、不輔導」的政策對待,從此台灣咖啡產業進入歷時將近30年的冰河期!

民國,台灣咖啡沒落與下坡

熱潮興起-台灣咖啡原鄉古坑

時間來到1999年921大震後,搖醒整個台灣咖啡豆產業,再次將台灣咖啡產業推上風潮,當時中部山區農村嚴重受損, 古坑鄉尤為重災區之一,各地政府頒布「農村聚落重建作業規範」、「農村聚落住宅興建補助要點」…等計畫, 古坑鄉積極與中央政府爭取基礎建設重建,並將整個華山村列為重建範圍,投入大量經費於河川工程整治。
災後重建的過程中,面對鄉內傳統產業沒落,古坑鄉長謝淑亞與諸多在地人士從歷史脈絡中找尋到「咖啡」, 構思以台灣咖啡的故鄉推廣古坑,搭配中央與鄉鎮計畫鼓勵農民將檳榔轉做咖啡。 乘著台灣周休二日政策改革、政府推廣國內觀光產業步調,古坑鄉在2003年10月間舉辦第一屆台灣咖啡節, 一舉打響「古坑咖啡」為「台灣咖啡原鄉」名聲,將台灣咖啡再次推至高峰。

衰退與重整-不肖咖啡商人重創產區

古坑咖啡爆紅後,當時台灣咖啡並未有相對應產量應付暴漲需求,以至於台灣各地出現大量不肖業者、包裝手法、文字遊戲, 使用進口咖啡豆混充台灣咖啡銷售,古坑咖啡尤為嚴重,因此台灣咖啡逐漸被刻上難喝、混豆…等負面印象。 還原當時古坑風風火火事件,古坑業者以進口咖啡粉、咖啡豆進行二次包裝,包裝印刷著古坑咖啡名義出售, 藉以混淆消費者購買,動搖消費者信心,此後咖啡觀光產業一路下滑,單日來客量從最高3萬人萎縮至現在剩不到千人, 甚至古坑餐廳和民宿一家家熄燈休業,咖啡莊園更僅剩下不到25家。
而古坑咖啡只是單一被踢爆的導火線,當時台灣各地知名產區皆陸續有聽聞相似事件, 混豆事件範圍極廣:阿里山、古坑、花東、高雄山區,主要原因仍得歸咎於當時供不應求之盛況, 觀光需求遠遠等不及小農種植採收之速度(咖啡苗須種植三年以上果實數量才會大增),當小農們剛開始盛產時,卻正好碰上混豆事件, 致使小農苦不勘言,為了生計,紛紛再次砍除咖啡樹苗轉作其他作物。

無良逐利業者重創台灣咖啡名聲

遍地開花-政府推動與咖啡風潮

儘管台灣咖啡遭受負面重創,但台灣飲用咖啡的風潮早已跟上世界浪頭,咖啡館林立於各大城市街巷之中, 平價快速咖啡成為人人每天的生活必需品,超商咖啡、連鎖咖啡銷售額年年屢創新高。 甚至近五年台灣咖啡市場更逐漸開始轉型精品咖啡,咖啡店自家烘焙更成為一種常態, 根據2017年農委會數據,進口咖啡豆數量則達到驚人的30000公噸。
雖然台灣咖啡時至今日每年總產量約莫1000公噸,但隨著精緻農業、高經濟作物價值、台灣精品咖啡市場習慣、 各地政府大力推廣、民間企業的共同努力,使得台灣咖啡種植規模開始有逐漸成長趨勢, 尤其是生豆品質的部分,台灣咖啡豆在世界競賽中屢獲佳績,種種因素下,各地小農開始再次重拾種植咖啡樹的信心。
如今知名產區概括:阿里山、梅山、國姓、東山、瑞穗、太麻里、新社、信義、大樹…等地區, 可以說近乎全台山區皆可以發現咖啡莊園蹤跡。年年更舉辦多場咖啡展:台灣咖啡節(古坑)、東山咖啡節、桃園咖啡節、 台北國際茶/咖啡烘展、台中咖啡展…等活動。

台灣咖啡產區遍地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