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認識精品咖啡是什麼?

從2003年開始,台灣咖啡吹起一股觀光熱潮後,市場上對於咖啡的消費逐年攀高, 依稀記得阿公早期會選擇二合一、三合一即溶咖啡開始一天工作,到父母親偶爾來一杯星巴克、超商拿鐵解疲勞, 我們大學時約個朋友下午茶喝杯咖啡聊聊天,現在周末自個兒在家手沖一杯台灣精品咖啡放鬆。其實身處這個年代的我們非常幸運, 經歷咖啡飲用習慣的轉變與過程,至今甚至能輕鬆享用一杯精品咖啡(早期為貴族的奢侈飲品)。

精品咖啡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精品咖啡」一詞最早是在1974年被娥納‧努森(Erna Knutsen)所提出,她定義精品咖啡為「生長在特殊地理條件及特定微氣候, 且別具風味獨特的咖啡豆」。這邊所提到微氣候是借鏡於葡萄酒領域常用的詞彙,又可稱之為局部性區域氣候、微氣象, 指在特定有限範圍內的氣候(緯度、海拔、地形、離水遠近、日照時數…等),只要能影響到咖啡或葡萄生長、生產的些微差異, 都可稱之為微氣候環境。咖啡正是如此驕矜且敏感的作物,日夜溫差度變化、坡度傾斜、降雨量差異、日照增減,皆會影響手中這一杯咖啡的味道與風味。

近代更被大多數人引用的定義為美國精品咖啡協會SCAA所提出:「根據杯測分數滿分100分來評斷,分數達到60分但未滿80分就屬於商業咖啡, 而杯測分數如果達到80分以上就可稱為精品咖啡。」

精品咖啡定義

商業咖啡又是什麼呢?

其實我們長期飲用的咖啡絕大多數為商業咖啡,商業咖啡多運用於混和配方豆,品種以羅布斯塔為大宗,部分品質未達標準之阿拉比卡品種亦是。 無論是星巴克、超商、連鎖餐飲使用的咖啡豆,只要是未標示精品咖啡品巷,皆是選用大宗進出口使用的商業豆。

一般商業咖啡容易使用中深烘焙、深烘焙處理,主因在於其風味特色不明顯,且容易帶有苦澀味,通過中深程度以上之烘焙, 使咖啡豆更進一步的焦糖化反應,以利咖啡內部較差物質、不好的風味轉化為焦糖,雖然沖煮時容易帶點焦苦味,但其口感厚實飽滿,經常搭配鮮奶製成拿鐵飲用。

商業咖啡定義

單品咖啡又是什麼?與精品咖啡間有何差異呢?

剛提到商業咖啡大部分採配方豆組合,而單品咖啡指的是單一咖啡豆來源,廣分可大至國家、地區,細分可以是村莊、處理廠、單一莊園出品, 每一個國家與當地習慣不同,造就不一樣的規範與制度。單品咖啡也可說是擁有具記憶點、標誌性的特色風味,容易在眾多咖啡中被分辨而出的咖啡。 舉例來說:曼特寧本身具有獨特的草本風味、藥草香、濃厚巧克力;衣索比亞耶家雪菲自帶花香調、水果酸甜感;台灣咖啡乾淨茶感、強烈回甘特色皆可稱單品咖啡。
精品咖啡與單品咖啡最大的差異在於是否經過杯測師評分,且測得分數需達80分以上方可稱為精品咖啡,但精品咖啡卻不一定等同單品咖啡, 近年出現不少精品咖啡配方豆,經過多款產區精品組合之咖啡豆則為精品配方豆或精品混豆。

精品咖啡與單品咖啡

精品咖啡革命的歷史-三波咖啡風潮

◆第一波咖啡革命 - 撕掉專屬貴族奢侈品的標籤
在二戰前,咖啡是貴族獨有的流行飲食文化,直至二戰時,咖啡本身具有幫助士兵提神的效果,各國開始大量種植, 廣泛製造供士兵戰時飲用。二戰後,此習慣被士兵帶入日常生活中,咖啡正式於社會吹起第一股風潮。 咖啡再也不是貴族獨有的奢侈品,而是人手一杯的大眾飲品,當時社會環境促使即溶咖啡快速發展。 人們對於咖啡的需求是一種習慣、苦澀提神、咖啡香,對於品種、風味、產地皆未有所要求。

◆第二波咖啡革命 – 連鎖咖啡廳走進大眾生活
是由世界連鎖咖啡霸主星巴克一手吹起,替咖啡掀開一頁新的篇章,星巴克為了將黑咖啡變得更好喝,開始與各種香料融合調味, 碰撞出許多新奇、有趣的火花,正是流行至今的拿鐵、卡布奇諾、焦糖瑪奇朵…等義式咖啡,同時打造一個專屬享用咖啡的空間, 讓咖啡成為人與人交流的社交飲品後,全球出現大量連鎖咖啡廳,使咖啡更進一步成為人們生活的調劑。

◆第三波咖啡革命 – 精品咖啡,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咖啡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早上、晚上皆有人喝咖啡,無時無刻人們都能離不開咖啡,此時人們對咖啡的追求, 已經轉變為重視產地、品種、處理法、海拔、莊園、口感,更甚之追求杯測分數高低。
飲用咖啡的習慣出現巨大轉變,咖啡是一種態度、享受、生活品質的展現,品嘗每一杯咖啡前中後調與尾韻, 深刻走入這一杯杯咖啡裡獨有的故事:每一個莊園小農對咖啡樹的堅持與用心、烘豆師如何凸顯咖啡生豆本身的特色、咖啡師對咖啡豆風味的解讀與沖煮詮釋。 讓咖啡愛好者可以從身心靈完全打開五感,享受每一杯精品咖啡的尊貴體驗!

精品咖啡風潮